日前,记者从接近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人士处获悉,2月25日,中国城市燃气行业座谈会在深召开。与会各方研讨了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组织签订2023年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落地实施和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等事关民生保供的重大课题,共谋燃气行业健康长远发展。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以及华润燃气、新奥燃气、港华智慧能源、中国燃气、深圳燃气、重庆燃气、杭州燃气、沈阳燃气、奥德燃气、陕西燃气、天伦燃气等国内部分城燃企业负责人参会。
冬去春来,2022年冬季采暖保供战役刚刚结束,国内多家城燃企业集中开会,传递了什么信号?
座谈会针砭时弊 直击行业痛点
会上,多家城燃企业负责人大倒苦水。一家城燃企业负责人形容:“过去一年是我从业二十年来经历的‘最艰难时刻’”。去年国际天然气价格高位震荡,国内城燃企业在上游气源整体合同气量和居民合同气量双不足、为了民生保供被迫采购合同外的高价气源、终端气价倒挂成本无法疏导的三重夹击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保供乏力,甚至个别地方出现“停气”“弃供”的极端情况。
“上游不给足气,终端不顺价。下游天然气价格政策理顺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口,这个问题若再不及时解决,部分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一家跨区域城燃企业负责人这样说道。他透露,去年仅在中部某省会城市,气价倒挂给该公司造成的损失就超过4亿元。
“有人说城市燃气企业是天然垄断行业,可是垄断的特征是对供应量和价格都有主导权,我们对上游气源企业没有议价权和定量权,对终端用户没有定价权(居民用气限价)且必须保量供应,谁才是真的垄断?”一家中型燃气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好政策更需好落实 否则气不足价不顺
那么,合同气量不足是真的因为气不够吗?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连续6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管道气和海上LNG气源逐年递增,终端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此前,国家发改委曾明确要求,上游气源单位应与下游城燃企业签订不低于上年实际供气量105%的合同气量。
但有城燃企业反映,近年来上游气源企业每年对合同总气量进行压减,每年压减5%-20%不等,下游城燃企业无奈只能采购合同外的高价气进行保供,部分工商业用户尚能相对根据市场价进行顺价售气将成本向下传导,但是居民用气价格因受严格的政 府限价管控无法突破,导致这部分高价采购而来的合同外气源成本无法及时向终端传导,高买低卖,气价严重倒挂,直接导致了许多城燃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合同总气量被压减,发改委的政策要求一再被无视无法落实,那居民气量呢?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发文明确民生用气范围,包括居民用气、农村居民“煤改气”、集中供热用气、公交及出租车用气,并要求“上游供气企业按照居民门站价格足额保障居民用气需求、农村居民“煤改气”用气需求”。
但是据了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上游气源企业尚未完全执行国家发改委政策要求。行业人士透露,截至3月1日,中石油已部分完成居民气量核定工作,但是中石化、中海油两家央企均未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联络企业开展居民气量核定工作,更遑论签订保量保价的民生供气合同。
城燃企业喊话“三桶油” 共担民生保供主体责任
在“三桶油”中,中石油拥有“西气东输”、北方陆上气田等低成本陆上管道气,也是国家2178亿m3管制气资源的最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每年居民天然气用量约为600亿m3,按道理国家的管制气资源足够覆盖所有居民用气需求。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管制气资源大部分被上游气源企业用于向工商业用户出售和现货市场交易(售价市场化,不受居民用气限价限制,利润较高),导致“煤改气”等新增居民用气需求无法得到管制气资源的保量保价供应。
而中石化、中海油两家企业则以自身低成本管制气资源较少为由,拒绝承担居民用气保量保价责任,拒绝核定居民气量,所有气源均以工商业用气的市场化价格结算。而接驳和采购这两家企业气源的城燃企业非常无奈,只能用服务工商业用户的利润来补贴居民用户的亏损。
“这是竭泽而渔啊,工商业用户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气价太高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拖累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就业,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在江浙地区深耕多年的某城燃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公开资料和上市公司业绩报告显示,近年来以中海油为主导的中国近海国产气田产量大增、成本大幅下降,在2020年成本降至历年最低点。中石化则在川气东送、页岩气等陆上气田开发上收益颇丰,开采成本逐年下降,对于保障民生用气也应有较大空间。
有城燃企业呼吁,保障城市燃气安全稳定供应是上游气源企业和中游管网企业和下游城燃企业共同的主体责任。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国企应该与全国城燃企业携手,尽快签订保量保价的居民用气合同,共同承担民生保供的社会责任,一起推动天然气市场机制改革进步。
除了下游呼吁以外,还有什么方式能督促上游气源央企共同承担保供责任呢?实际上,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已多次督促相关央企不断提升保供能力,在能源保供工作中发挥好托底和支柱作用。2022年10月,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强调,国资委已出台了今冬明春能源供应保障考核奖惩办法,把保供作为今年企业考核的主要指标,对保供不力实行“一票否决”。2023年2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赵世堂再次表态,要求中央企业全力调配资源,保供稳价,维护人民群众供电、供气、供暖安全。
保供合同是当务之急 气价改革是治本之策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天然气市场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冬季保供难关,其根本原因是上下游在合同签订、价格机制疏导、供需平衡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而并非上游资源不足。
他分析,造成目前燃气行业困难的根源是现有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失灵,绝大部分地区形同虚设,已经建立联动机制也尚不完善,比如不少省份价格联动机制、成本监审是3年前制定的,难以适应新价格形势的变化;比如目前多数市县居民气价联动都是以“管道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为前提,而中石油没有提供足额的居民门站价格气量,中石化、中海油完全不提供,因此与门站价格挂钩联动的政策完全失效;调价决策程序复杂,周期长,有些省份如湖北、湖南非居民调价周期长达一年之久,价格联动严重滞后,过程中城燃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也无从追溯弥补;部分省份(如广西、湖南等)价格联动存在上限要求,但上游涨价幅度巨大,城燃企业无法及时、同幅疏导。
该负责人指出,虽然气价机制改革和落实是治本之策,但是目前当务之急是先确保居民用气保量保价合同的顺利签订,否则将为今年冬天埋下再次“气荒”隐患。因此,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将广泛收集相关会员企业意见,向国家主管部门反映,督促上游气源企业落实国家政策,足额保障居民用气需求、农村居民“煤改气”用气需求”。同时,协会还将与成员企业一起,积极配合国家部委调研,争取建立更科学、更及时、更有效的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挽救城燃企业生存危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