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如何做到既要清洁发展,又要能源安全,还要经济可行?
近日,平安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助理陈旭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绿色金融作为平安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全行资产投放的核心渠道之一,通过持续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力争实现绿色金融贷款规模3年增长1倍,制造业、绿色金融贷款占对公贷款增量比例由30%提升至50%。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产业的发展,清洁发展、能源安全、经济可行是绿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需要重点关注。”陈旭辉认为,要聚焦光伏、风电、高碳转型等重点产业链,服务支持高速增长的光伏、风电主赛道,精选一批行业中坚客户,提升敞口授信额度。
《21世纪》:你们今年发布的《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白皮书》提出,既要清洁发展,又要能源安全,还要经济可行。这三者是否矛盾?
陈旭辉:从长期趋势看,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统筹兼顾清洁发展、能源安全和经济可行之间的平衡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储能、特高压等配套设施建设,对电网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能够提升电网的调配能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将大幅提升。
同时,2012年至今,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成本下降了60%左右,随着光伏新电池技术以及风机大型化的拓展,未来几十年预计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清洁能源的经济性也将持续提升。
《21世纪》:央行提出将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现阶段,为转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需要突破哪些难点、痛点?
陈旭辉:为转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难点、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暂未明确。当前,转型金融的相关概念及相关金融产品仍处于发展初期,各方对于转型经济活动的界定标准尚无共识,信息披露要求不明确,面对巨大的转型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转型活动,以及高碳或棕色活动还无法明确识别和精准管理。
二是转型金融的各项机制待完善。目前绿色金融政策主要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领域,对高碳转型的经济活动覆盖范围有限,金融机构也主要依托绿色金融体系开展转型金融,有关转型金融的管理制度、内控设计、人员配置等方面有待完善。很多需要转型的高碳行业甚至被划入“两高一剩”行业进行重点管控,融资规模被逐步压降。
三是转型企业存在转型失败退出市场的风险,叠加行业转型不确定性,可能存在一定信用风险。金融市场基础条件仍需完善,缺少转型金融环境效益尤其是碳排放核算的数据,在气候风险管理、产品与业务设计和创新上的难度较大。
《21世纪》:你们主要着眼于哪些产业转型的细分赛道?
陈旭辉:清洁能源、工业转型、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都是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平安银行总行六大行业事业部,可以较为全面覆盖绿色金融主要领域。
这里,我重点讲下清洁能源领域的重点细分赛道。聚焦光伏、风电、高碳转型等重点产业链,服务支持高速增长的光伏、风电主赛道,精选一批行业中坚客户,提升敞口授信额度。同时,逐步扩大服务支持细分赛道,从光伏组件、风电整机等扩至光伏玻璃、胶膜、银浆、风电塔筒等细分产业。
《21世纪》:如何有效防范“洗绿”行为?
陈旭辉:针对可能的“洗绿”行为,平安银行在绿色认定上设置了多道防线。在分行层面,绿色贷款的上报须经分行风险管理部和行领导审核。上报到总行后,绿色金融事业部专门成立了由风险管理、行业研究等专业人员组建的绿色认定小组,根据贷款用途严格复核、认定绿色贷款,部分需通过召开小组会议及投票表决的形式,对绿色贷款进行最终认定。
《21世纪》:对今年及以后的绿色金融业务还有哪些规划?
陈旭辉:绿色金融作为平安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全行资产投放的核心渠道之一,通过持续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力争实现绿色金融贷款规模3年增长1倍,制造业、绿色金融贷款占对公贷款增量比例由30%提升至50%。目前我们正朝着既定的中长期愿景努力推进。
今后,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规划:一是持续落实监管要求,夯实绿色金融组织管理制度体系;二是进一步提升行业研究水平,增强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研判能力;三是聚焦重点产业链条,服务生态中坚客群;四是进一步升级创新产品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五是联动作战精细管理,锻造绿金专业团队。
《21世纪》:生态环境部已逐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有哪些想象空间?
陈旭辉:消费端碳减排潜力巨大,据统计,居民生活产生的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我们“低碳家园”碳账户通过采集用户的绿色消费活动,由科学的核算方法学将绿色行为转化为具体的减排量,为消费端开发碳减排资产提供可能性。
随着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核证,绿色消费活动核算方法学有望得到官方背书,从而支持绿色消费活动形成的减排量资产注册备案为CCER资产,参与国家碳市场交易,真正建立起激励绿色消费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也为金融机构开展更多业务创新提供实践土壤。
《21世纪》: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围绕全国碳交易市场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陈旭辉: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可以从融资类、交易类、支持类金融产品角度进行业务创新。
二是交易类金融产品,包括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通过碳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进行价格与风险管理,也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激活碳市场流动性。
三是支持类金融产品,包括碳保险、绿色投资指数等。碳保险产品创新可以为申请备案为CCER项目的资产提供质量保障,也可以通过与期货等产品结合,提供交易价格保险保障等。绿色投资指数则通过建立绿色企业库,为机构进行可持续投融资提供专业支持。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